全国市场运行与流通发展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风向 > 一周热点
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
文章来源: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2016-07-18 16:29:31 分享到:

7月15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介绍了2016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1-6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前5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10.6%,较上月明显加快0.6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高单月增速。6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的5000家企业零售额同比实际增速(扣除价格因素)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攀升。

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零售及部分实体业态保持较快增长。网络零售保持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6%,累计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1.6%,较去年全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体业态中,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销售增速相对较快,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中,这三种业态增速分别达到7.5%、7.3%和6.8%。

二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乡村消费增长继续快于城镇,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0%,高于城镇增速0.8个百分点,保持自2013年以来快于城镇的态势。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增长加快,1-5月,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安徽、河南等地实现了11.4%至12.9%的较高增长。

三是汽车市场销售出现明显回升。受消费升级换代和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影响,1-6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9.5%,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5.4%,较上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8.1%,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7.9%;运动型多用途车(SUV)销量同比增长44.3%;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6.9%。

四是服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1-6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增长6.6%,较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餐饮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大众化餐饮、在线餐饮外卖广受欢迎,6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中式快餐销售增速较中式正餐高6.3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消费继续保持景气状态。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累计达到246亿元,同比上涨21%。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上半年我国民航运送旅客2.3亿人次,同比增长12.5%。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湖北省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人次分别增长13.5%和12.6%。

五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小幅回落。1-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8个百分点。年初价格明显上涨的猪肉、蔬菜类,近期价格增速放缓或明显回落。商务部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6月份同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缩小2.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4%。猪肉价格涨幅继续收窄,6月份猪肉批发价格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31.8%,涨幅比上月收窄4.7个百分点;蔬菜、鸡蛋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6%和1.1%。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预计下半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摘自:商务部网站  )

相关阅读

  一、上半年消费市场监测情况  

  上半年,本市消费市场整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市商务委重点监测的45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零售额2385.3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比1-5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实现零售额416.3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比5月当月提高5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主要特点  

  (一)网上商店增速下滑,实体商业出现回暖迹象  

  上半年,本市大型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速普遍下滑。京东商城、小米科技、乐视网、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网上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8.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2个百分点。  

  实体零售企业加大促销力度,凭借调整商品结构和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体验,改善有效供给,引导消费回流。上半年,监测的260家传统企业(百货店、奥特莱斯、超市、便利店、专业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增长0.3%,增幅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  

  (二)餐饮消费平稳增长  

  餐饮业消费市场增速平稳。上半年,监测的180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221.2亿元,同比增长2.8%,增幅比1-5月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全聚德、东来顺、眉州东坡酒楼等10家重点正餐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1%;麦当劳、肯德基等10家重点快餐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4.7%。  

  (三)六大重点行业销售“五升一降”  

  医药销售企业零售额大幅增长。新医改、阳光采购等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医药零售企业健康发展。上半年,监测的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医药企业实现零售额298.4亿元,同比增长19.1%。  

  家居建材销售企业零售额快速增长。上半年,受二手房交易放量、房地产市场回暖、疏解低端建材市场等因素影响,本市大型家居建材企业销售向好。监测的居然之家、宜家、集美家具等6家家居专业店实现零售额85.7亿元,同比增长16.5%。  

  家电专业店零售额高速增长。节能减排商品消费补贴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上半年国美、大中、苏宁3家家电实体店实现零售额128.6亿元,同比增长14.3%,比1-5月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同比增长28.8%。上半年,25家节能减排补贴商品定点销售企业销售节能减排商品99万台,销售额34.1亿元。  

  黄金销售企业零售额逐步走高。国内金价持续走高,加之婚庆旺季及生育高峰的到来,进一步刺激购买力持续释放,带动黄金类商品销售增长。上半年,监测的菜百、国华、中国黄金3家企业实现零售额65.4亿元,同比增长6.2%,增幅比1-5月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同比增长23.3%。  

  汽车4S店零售额小幅增长。新能源汽车摇号、补贴政策进一步刺激刚需购买力,新能源汽车销售向好。上半年监测的70家汽车企业实现零售额156.9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1-5月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同比增长11.5%。  

  通讯器材销售企业零售额下降明显。上半年,手机市场持续缺乏有影响力、创新型产品,加之同期销售基数较高,致使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大幅下降。监测的苹果(中国)、小米科技等7家企业实现零售额244.8亿元,同比下降37.8%,降幅比1-5月扩大2.1个百分点;其中小米公司6月当月零售额同比下降49.9%。  

  三、趋势预测  

  从上半年监测情况看,在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支撑消费增长的热点商品仍显不足,消费市场整体仍处低速增长区间,但呈现逐步抬升态势。下半年,在节能减排产品补贴、促进连锁商业企业发展等促消费政策及“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等节日消费的带动下,市场销售将有所改善。但年度新能源个人指标即将用尽、网上商店增速放缓等因素会继续制约消费市场增长。综合上述因素,预计下半年本市消费市场会进一步好转,增速较上半年小幅提高,但完成全年任务仍有较大难度。

2016-07-18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打开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2016年1-5月,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我市消费品市场延续今年一季度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1-5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82.8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受国五标准实施及零售价格涨幅减缓等因素影响,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放缓,增幅较今年一季度缓降0.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去年同期4.4个百分点。  

  一、2016年1-5月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概况  

  从总体运行态势形势看,1-5月,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2.8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高于出口0.8个百分点,低于投资1.8个百分点。受东部11省(市)从4月份起实施国五标准以及零售价格涨幅减缓等因素影响,我市社零增幅由一季度的10.8%缓降到1-4月的10.5%,再到1-5月的10.3%,但仍保持10%以上的平稳增长基本面不变。从同比增幅来看,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保持一致。从分区县来看,我市多数(62.5%)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的增长态势。  

  从我市城乡消费结构来看,城镇总量明显高于乡村,但是增幅落后乡村。1-5月,我市城镇社零总额1882.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94.9%,较今年一季度略增0.1个百分点;乡村社零总额100.7亿元,占比5.1%,城乡社零占全市比重差距略有扩大趋势。但从增速上来看,城镇社零同比增长10.2%,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乡村社零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  

  从消费形态上来看,1-5月我市实现批零业零售总额1791.1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9.8%)、通讯器材类(增长39.5%)和化妆品类(增长21.5%)三类商品同比增速位列前三。1-5月,我市实现住宿餐饮零售总额191.8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但较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二、1-5月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刚性需求类商品市场增长放缓  

  1-5月,我市粮油、食品类限额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4-5月,传统春节消费降温,限上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6%,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1%,较去年同期下降18.3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限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5%,较去年同期下降26.4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限上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4.8%,较去年同期下降29.3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7.1个百分点;限上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7%,较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基本持平。显示一方面春节后传统消费市场逐步降温,另一方面市民对传统消费品市场的需求逐步减弱。  

  (二)文化、健康类商品快速增长  

  1-5月,在12大类限上商品类别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中西药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限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达157.2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市社零比重为7.9%,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限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幅较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限上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9.8%,较去年同期提高76.5个百分点,一季度限上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也达70.7%。表明今年以来,我市居民健康意识更加强烈,对投资型、改善型商品的需求较去年明显提升。  

  (三)石油汽车类零售额增幅有所下降  

  从限上批发零售额及增幅看,1-5月,我市实现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310.3亿元,增幅8.8%,较一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135.2亿元,增幅较一季度下降8.4个百分点,显示1-5月我市汽车消费市场表现较为平淡。从占全市社零比重看,1-5月,全市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零比重15.6%,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零比重6.8%,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显示我市主要靠汽车类和石油制品类拉动的情况逐步缓解,消费市场多元化。从限上批发零售商品额排名情况看,汽车类、中西药品类和石油制品类排名前3位,受此增幅上升拉动影响,全市社零增幅呈现较为稳定增长的态势,中西药品类稳居限上商品零售额第二位。  

  (四)传统百货经营压力尚未缓解  

  受国际消费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电商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1-5月,我市传统百货店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从百货购物中心看,统计内的大型购物中心共实现零售额69.9亿元,同比下降6.2%,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7.4个点,与今年一季度降幅基本持平。从行业内部看,体量排名前4位的杭州大厦、银泰百货、汇德隆银隆世贸中心和百大集团销售额较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分别扩大1.5、1.3、5.2和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4大商场中除汇德隆银隆世贸中心同比增幅较今年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外,其余3家企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显示1-5月,我市传统百货商场经营的压力尚未得到缓解。  

  三、影响我市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我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一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7%,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受国家宏观利好大环境影响,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社零总额也持续保持10%以上的平稳增长运行态势,社零累计增幅平稳保持在10.3%~10.8%之间。从物价看,1-5月我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6%,较今年一季度(增长2.6%)保持平稳不变。另据我市一季度重点服务业企业监测数据显示,商贸服务业运行指数持续保持正增长态势,较去年同期增长1.76个百分点。  

  (二)网购对传统消费的替代冲击  

  网上购物的兴起对传统零售商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购物发展十分迅速。据支付宝的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市人均支付宝网络支出超过13万元,位列全国第一。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568.1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高于同期全市社零总额14.7个百分点,显示我市网购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另一方面,传统实体店销售形势较为乏力。据全市重点百货、超市监测显示:1-5月,我市21家百货商场销售同比下降6.2%,其中,杭州大厦、银泰百货、百大和解百四大购物中心同比呈负增长;32家超市销售同比下降4.0%,其中,有25家企业同比为负增长。另外,随着跨境旅游购物和“海淘”等方式的兴起,传统消费方式被分流和替代的冲击将越来越大。  

  (三)新兴消费热点的培育缓慢  

  新常态下,主动培育消费热点,充分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尤为迫切和重要。1-5月,在我市限上批零业零售额前十二位商品大类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增长达69.8%,增幅较去年提高76.5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增幅略有放缓。增速第二的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速(39.5%)较去年同期下降26.4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增幅也有所趋缓。与此同时,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的商品零售总量偏低,仅为总量第一的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7.6%和13.6%,对社零的贡献率也远不及汽车类等商品,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四)国五标准等因素的影响  

  今年年初,环保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根据公告,东部11省市自2016年4月1日起将实施国五标准要求。受此因素影响,汽车类销售增速有所放缓。1-5月,我市汽车类零售额增长8.8%,增速较1-4月下滑1.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滑1.6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两月下滑。与此同时,石油及制品类增速也有所放缓,1-5月,我市石油制品类零售额下降2%,增速较1-4月下滑4.1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滑8.4个百分点。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是我市限上批零业零售额前十二位商品大类中的较大类商品,其增速的下滑对社零总额增速的放缓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1-5月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的趋势判断及对策  

  从国际环境看,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能源价格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PPI未来跌幅将有所收窄,输入性通缩因素对我国物价的下行压力也将有所减弱。从国内环境看,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增幅也会随之放缓。同时,随着“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种基建投资项目的建设推进,我国物价涨幅也将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但物价涨幅和网购市场继续维持超高增速的难度相对较大。从杭州环境看,随着暑期的到来及下半年G20峰会的召开,7-8月餐饮、住宿业及各种基建投资项目将有较大幅度增长;9月之后峰会后效应逐渐释放,消费品市场仍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总体来看,下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将保持在合理的增长空间,预计可以达到10%的增速目标。为保障峰会顺利召开,充分发挥G20峰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峰会促消费,完善消费政策配套    下半年我市可借助峰会效应,在峰会召开前后开展多个“迎峰会,促销费”会议和活动,借峰会进一步把全市消费“拉”起来。一是以会展促消费。以展会为媒,向外推介杭州城市品牌,促进消费经济发展。在峰会召开前后,以主会场为核心,在辐射周边10公里区域内,借助部分大型酒店开展多个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主题相关的分论坛,带动全市住宿业和餐饮业发展。二是以节日促消费。结合“炫彩夏季”、“欢乐暑假”、“浓浓中秋节”、“欢度元旦”等重点节庆日,在湖滨商圈、武林商圈、钱江新城商圈等重点商圈、核心地段大力开展节庆营销,聚人气促销费。其中,盛夏消费季包含品牌景展、时尚消费、婚庆时尚、多彩夜市等部分,重点做好秋冬购物季、汽车消费节等促销活动,并支持各县市区举办区域性主题促消费活动。三是以政策促消费。抢抓国家鼓励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契机,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编制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抓紧谋划筹备并争取先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缓解传统商业综合体人气不足、经营压力大等问题,从根本上盘活商业资产的活力;加强对各大商圈改造与打造的扶持力度,从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大力推动特色商业街区科学、有序发展;借助峰会后国家将有相关利好政策的机遇,加快杭州综合保税区申请步伐和积极申请消费税减免政策。  

  (二)以旅游促消费,开展促消费活动  

  利用7-8月暑假季对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提升杭州各景点的环境体验度,以旅游促销费。一是开启“2.5天休假”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去年8月份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弹性作息。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1个省份出台了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包括浙江省。但是,仅有5个城市出台了实施细则“尝鲜”2.5天休假,浙江省2.5天休假政策尚未落地。因此,杭州市可申请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以旅游带动消费。二是全力推进旅游品质建设。抓好“假日经济”和“旅游黄金季”的旅游消费,开展好旅游节庆活动项目,并扎实做好旅游特潜行业推广项目;要紧紧牵住“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全面提升区域性产品品质,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杭州旅游品质,进一步营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三)以体验促消费,强化标志性载体建设  

  完善产业配套,强化消费载体等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功能完善便利高效的产业配套配套体系 。一是以湖滨名品街打造标志性载体。以湖滨名品街改造提升为重点,优化交通布局,打造慢生活休闲游模式,禁止一切车辆(包括自行车、电动车)进街行驶。利用湖滨商圈人流量大、国际一线品牌种类丰富、特色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等优势,形成可延展空间,打造国际知名的“湖滨时尚休闲步行街”;融入时尚文化、品牌文化和消费美学等理念,凸显丝绸、西湖、龙井茶等杭州特色元素,开展国际风情展、时尚灯光秀、新款商品发布等标志性活动;对湖滨名品街实行“以社会效益为重,经济效益为辅”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完善代表杭州传统形象的路灯、休闲长椅、艺术型公共汽车候车亭等配套。二是打造国际化消费街区。以“注入元素、强化功能”主线,加大对现有消费商圈的国际化改造力度,依托本地特色,打造一批杭州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包括武林高端休闲商圈、吴山特色文化商圈、黄龙高端商务商圈、庆春服装特色商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等商圈;将杭州元素与国际元素糅合,实现旅游与休闲、消费与体验、文化与时尚等多功能复合;借助G20峰会和国际友城,打造若干个国际城市风情街,以美食、文化等风情展吸引人气;借助科技手段,将杭州文化、创新精神与旅游、商品完美融合,增强文化传承与体验,促进旅游与本地产业相互融合。  

  (四)以平台促消费,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要抢抓跨境综试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一是建设“线上国际消费中心”。做强天猫国际、网易考拉海购等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树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国龙头的地位,实现“卖全国、买全球”。紧盯国家自贸协定谈判,推动跨境电商先行,协助支持我市电商向海外市场布局,推动标准、支付、服务等走出去。二是开展新兴网络营销模式。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消费升级的拐点已经来临。因此,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搭建宣传平台,通过网络、APP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与细分用户产生强关联,传播消费知识,传递消费资讯,优化消费信息服务,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三是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争取建立与跨境电商综试区相适应的综合保税区。借鉴深圳模式,在萧山、下沙、下城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展示交易中心,形成线下与线上无缝对接的O2O展示交易模式。借鉴武汉经验,实施“保税区+分支店”的模式,在湖滨等核心商圈、区(县)市开设一批保税区门店,形成“一区多店”发展格局,让境内外游客、本地居民能在杭州买到与网上同质同价的跨境商品。

2016-07-18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打开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上半年,西安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市场增速明显下滑。我局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大力推进集中收银及批零餐住企业入库排查等相关工作,推动消费增长,增强发展后劲。

  据统计,1-5月,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76.51亿元,同比增长0.4%,比上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75.15亿元,同比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6亿元,增长45.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845.82亿元,同比增长0.4%;餐饮收入30.69亿元,下降0.5%。在22个商品大类中,有17类保持增长,其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同比增长1.1倍,通讯器材类增长24.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4.4%。1-5月,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45.61亿元,增长67.8%,快于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67.4个百分点。

  据匡算,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7亿元,同比增长9%。消费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消费市场运行平稳。据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显示,1-6月份,累计商品销售额1958528.83万元,累计同比增长8.03%。其中,家具类同比增长111.34%;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47.36%;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30.37%;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同比增长29.77%。

  2.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扬。据商务部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6月份累计同比显示,89种商品价格上涨,占70.08%,37种商品价格下跌,占29.13%,1种商品价格持平,占0.79%。其中,涨幅超过40%的有19种,占14.96%,涨幅在30%-40%之间的有18种,占14.17%,涨幅在20%-30%之间的有12种,占9.45%,涨幅在10%-20%之间的有14种,占11.02%,涨幅低于10%的有26种,占20.47%。

  3.煤炭购进、销售、价格均下降。6月份属煤炭销售淡季,监测的4家煤炭交易市场共购进煤炭12.6万吨,同比下降22.9%;销售12.7万吨,同比下降2.4%;由于上月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本月购进及销售价格分别比上月减少15元、16.5元。

  4.成品油购进、销售增长,库存下降。6月份全市成品油总购进23.19万吨,同比增长18.9%。其中,汽油14万吨,同比增长31.4%;柴油9.19万吨,同比增长3.8%。总销售34.24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汽油25.2万吨,同比增长29.9%;柴油9.04万吨,同比下降34.8%。库存3.15万吨,同比下降16.7%,其中,汽油2.2万吨,同比增长0.4%;柴油0.95万吨,同比下降40.3%。为保障市场供应,经销企业充实了库存,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大,且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因此库存下降,但也不会影响市场供应。

  5.二手车市场人气不旺,同比交易量、交易额下降幅度大。监测的西安五龙汽车城有限公司等5家二手车经营企业共交易二手车899辆,实现交易额6540.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交易量下降122%、交易额下降140.7%。原因:一是新车销售优惠幅度大;二是受高温天气影响光顾二手车市场人员减少。特点:3-10年的二手车仍受消费者关注。从使用性质看,私家车占交易量的87.3%;从使用年限看,3-10年的车辆占交易量的76.2%;从转移登记看,本地过户的车辆占交易量的91.6%。

  6.废旧商品回收价格处于平稳震荡态势。废铜价格同比略有下降,废铝、废钢价格略有上涨。据监测,废铜回收价格33400元/吨,每吨同比下跌2800元;废铝10700元/吨,每吨同比上涨1515元;废钢1220元/吨,每吨同比上涨20元。原因:金属价格已处于低位,市场交易量基本平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宗权重商品销售大幅下降。5月份的限上销售在22个零售商品类别中,汽车、石油、煤炭、机电产品、金银珠宝5类商品负增长,这5类商品零售额占全部限上的41.7%,下拉限上4.2个百分点,是限上增长缓慢的主因。

  (1)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更新换代速度放慢。

  我市现汽车保有量达250万辆,汽车市场进入缓慢增加阶段,受道路环境的制约以及经济下行影响,新购汽车和更新换代速度明显放缓。汽车市场量价齐跌,市场仍然处于困局之中。4S店进店客流减少50%。在企业库存压力加大,积极促销让利,甚至整车亏损销售,销量仍未见提升,一季度全市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3.4%。五一车展表面热闹,实效不大,客户或延期购买或取消订单,在5月未取得销售实绩。

  汽车类商品销售占限上零售额超过四分之一,1-5月下降5.3%,下拉限上增速1.6个百分点。

  (2)石油、煤炭、钢材等能源、生产资料销售大幅下降。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受工业生产不振、项目开工不足等影响能源、钢材等原材料需求减弱。其中,煤炭价格比去年下降了20%;成品油价格近期有所回升,但整体价格仍比去年下降了10%左右,中石油、中石化、延长壳牌几家大型油企,汽油销量略有增长,但柴油销售量减少30%-40%,其中中石油西安公司前5个月柴油销量减少了50%。

  1-5月,石油制品销售下降11.1%,煤炭下降21.9%,两类商品影响限上零售额2.3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分流传统消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在社消总额中的占比逐年升高,传统百货在网络和实体融合的改革创新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拉低了名义社消增长指数。

  2.网络消费分流传统消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在社消总额中的占比逐年升高,传统百货在网络和实体融合的改革创新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拉低了名义社消增长指数。

  措施建议

  1.稳存量、促增量,继续抓好三抓工作。坚持持续抓好限上企业入库、商贸企业集中收银、大个体转型为法人企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抓”措施,通过 “三抓”工作的全面实施,加强我市限上企业的培育入库工作,积极引导和培育扩大限上企业数量,不断扩大我市限上企业数量和限上零售总额规模。确保2016年全市净增限上企业80户。把全市71家商贸综合体分配至各区县实施集中收银并进行考核,加大电商企业进限力度,使新增限上企业数量逐年稳步增加,增强我市消费市场发展后劲。

  2.以商业聚集体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集中收银工作。将商贸聚集体纳入限上统计,能够增大限上规模,并通过其新兴消费业态,反映消费市场的发展新趋势,带动经济增长,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消费。

  3.做好分析研判,保障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加强市场监测工作,优化样本企业结构,提高对消费市场发展形势的预测、预判能力,为市政府及时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大力开展促销活动,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大力开展主题促销活动,以节庆促消费,以活动带消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利用中国传统节假日,进行商品促销让利活动。下半年拟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十余项,其中:拟在国庆节期间举办2016西安购物节,举办2016年国庆车展;从5月至12月底,开展2016年西安市银行卡用卡促消费购物节活动,有2600-2800家门店参与活动。预期实现参加活动商户发生银行卡用卡消费交易580万笔,实现销售金额175亿元,较2015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17%。推动我市电子商务与各大百货、超市、专业市场等的融合发展,开通线上线下渠道,提升商业人气。

  5.亲商助企,为企业发展助力增劲。我局把这次千人亲商助企活动作为完成社零指标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与商贸行业联系紧密的自身优势,与企业进行积极对接,对近几年来中省市出台的针对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并认真梳理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提升社零指标工作,与企业协调推进,合力攻关。

2016-07-18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打开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商务预报移动客户端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下载商务预报APP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预报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要断章取义,并请同时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预报”。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来源:XXX(非商务预报)”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51662601-423

往期专题

据商务部监测,6月份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3%。其中,粮油价格稳中略涨,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较大;牛羊肉、蔬菜价格同比回落。

上周(6月20日至26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小幅下降。其中蔬菜、食用油价格小幅下降,禽蛋价格继续走低,粮食价格总体平稳,肉类价格小幅波动,水产品平均价格微涨。

5月份我国消费市场稳定增长,主要特点有:网络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智能环保商品热销;服务消费市场扩大,增长态势良好;消费价格基本平稳,猪肉价格涨幅收窄。

主办单位: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4093号

网站标识码bm22000001

技术支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联系电话:010-53771400/53771240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