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扫描
2024年天津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情况
2025-02-07 15:23:25 文章来源: 天津市商务局综合服务中心 作者: 吕璇

2024年,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入夏以后受产能调整、需求变化、气候变动等因素影响,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为此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指导生产、协调调运,引导价格不断回落至去年同期水平。其中,蔬菜价格变化基本符合历年规律,均价略高于去年;猪肉价格总体呈现震荡上涨走势;鸡蛋价格呈先降后涨波动走势;牛羊肉价格稳中有降,水产品价格小幅下降;食用油、食糖、小包装米面价格保持稳定。后期,随着春节临近,市场消费逐步回暖,预计蔬菜价格仍将以震荡上涨为主;猪肉价格小幅震荡,涨跌变化不大;鸡蛋价格或窄幅偏强;水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牛羊肉、食用油、食糖、小包装米面价格将以稳为主。

一、蔬菜价格变化基本符合历年规律,均价略高于去年

近年来,全市蔬菜价格总体保持上涨趋势,期间随季节变化而波动。2016年受强厄尔尼诺及持续雾霾天气影响,蔬菜价格上涨,2018年夏季山东寿光洪灾致导下半年蔬菜价格上涨,2019年由于天气普遍晴好,有利于蔬菜生长,全年均价涨幅不大,2020年蔬菜价格受疫情影响攀高,2021年夏秋季节降雨较多,导致蔬菜减产严重,拉高全年蔬菜价格。2022年以来,加强了蔬菜种植管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均价稳中有降。2023年全市蔬菜价格走势呈季节性变化,冬季价格为年内高位,春秋两季价格逐渐下降。

今年全市蔬菜价格变化基本符合历年规律,冬季价格较高,入春以后,价格逐渐下降,入夏以来,高温干旱、降雨交替出现,叠加种植结构调整,蔬菜价格连续上涨,其中,8月份涨幅最明显,9月份价格达到全年最高,进入秋季天气晴好,有利于蔬菜生产,蔬菜价格迅速回落,年末价格已经接近或者略低于去年同期。

1-3月份,受1月底雨雪天气影响,又逢春节前消费旺季,蔬菜价格持续上涨。3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蔬菜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种植及运输成本下降,带动全市蔬菜价格开始季节性下行。4-6月份,天气晴好,有利于蔬菜生长,市场供应充裕,且本地露天蔬菜供应比重不断增加,生产、保鲜及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拉动全市蔬菜价格持续下行。7-9月份,高温降雨天气交替,蔬菜供应量偏紧的局面持续,使得蔬菜价格涨多降少,均价持续高位波动。特别是7月下旬,华北、山东、坝上、东北等地接连出现强降雨,蔬菜生长、采收受限、损耗明显增加,北菜南运规模明显加大,全市蔬菜到货量下降,价格连续上涨。8月中旬以后,天气逐渐转晴,蔬菜生产、采摘陆续恢复,部分蔬菜品种出产量增加,价格出现回落。10-12月份,10月和11月气象条件较好,北方产区气温适宜,有利于蔬菜的生长,蔬菜供应不断增强,全市蔬菜价格继续下降,11月末,随着设施蔬菜及南方蔬菜供应占比增加,蔬菜的生产、运输和保鲜成本增加,蔬菜均价小幅上涨。12月,随着气温降低,阴天寡照天气增加,蔬菜生长放缓,产量下降,整体供应量减少,且南方蔬菜调运量增加,蔬菜的保鲜、运输成本上涨,拉动蔬菜均价小幅波动上涨。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蔬菜批发均价较去年同期增2.2%。12月份,全市蔬菜批发价格环比增6.7%,同比降3.0%。2024年全市蔬菜零售均价同比增3.3%。12月份,全市蔬菜零售价格环比增2.1%,同比降4.0%。据12月份全国CPI数据显示,蔬菜价格环比降2.4%,低于全市4.5个百分点;同比增0.5%,高于全市4.5个百分点。

12月份,零售的29种大路蔬菜中,果菜类蔬菜零售均价环比增2.49%,同比降1.52%;叶菜类蔬菜零售均价环比增6.29%,同比降11.37%;根菜类蔬菜零售均价环比降1.8%,同比增13.54%;茎菜类蔬菜零售均价环比降1.27%,同比降3.92%。

目前,蔬菜供应形势依旧良好,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且随着元旦、春节双节临近,居民采购需求逐步提升,预计后期蔬菜价格仍将以震荡上涨为主。

二、猪肉价格总体呈现震荡上涨走势

2016年,在能繁母猪存栏量低的影响下,猪肉价格达到一个小高位。进入2017年,生猪供给恢复、养殖成本降低带动全年猪肉价格小幅下降。2018年全国猪肉遭遇非洲猪瘟疫情,价格总体陷入低迷。2019年,受国内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影响,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通道,至2020年猪肉价格上涨到历史高位。2021年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价格呈持续下行走势。2022年生猪产能调整、政策调控等因素接续作用,猪肉价格小幅波动,均价稳定。2023年全市猪肉价格总体呈震荡回落走势,年末价格抬升后持续震荡调整。

今年,随着生猪产能去化效果逐渐显现,猪肉市场供需持续调整,价格总体呈现震荡上涨走势。其中,5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涨幅较为明显,随后高位震荡,9月达到峰值,10月开始全市猪肉市场供需呈僵持态势,价格持续震荡,后期猪肉消费跟进不及预期,下游消费增加缓慢,猪肉价格呈偏弱震荡走势。

1月份下半月,春节消费旺季到来,叠加雨雪天气影响生猪调运,春节前生鲜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呈持续小幅上涨走势。2月中旬,春节假期结束,生猪出栏恢复,市场供应宽松,价格小幅下降。5月中旬,适重生猪存栏量呈现下降走势,养殖端压栏情况增多,市场供应缩减,猪肉价格连续上涨。6月7月高温天气来临,养殖端库存压力不大,生猪出栏量有限,猪肉价格连续上涨。9月份,学校开学采购、中秋、国庆备货陆续开启,需求支撑略有提振,养殖端出栏情绪升温,市场供需略有改善,价格呈微幅震荡回落走势。10月随着天气转凉,叠加国庆节消费提振,下游市场猪肉销量提升,市场备货较积极,总体呈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稳中有降。进入11月,经过前期压栏增重,养殖端生猪存栏体重不断增加,供应端压力加大,规模养殖场积极安排出栏计划,生猪供应量总体充足,立冬节气前后气温相对偏高,猪肉腌腊消费启动不及预期,居民采购需求一般,下游整体需求偏弱。12月,由于生猪出栏量较大,猪肉供应充足,天气持续偏暖,季节性猪肉购销及居民家庭需求整体不足,替代消费较为普遍,供大于求,猪肉价格震荡走低。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猪肉批发均价同比降增9.7%。12月份猪肉批发价格环比降4.4%,同比增12.0%。2024年全年猪肉零售均价同比增3.7%。12月份,全市猪肉零售均价环比降2.5%,同比增10.6%。据12月份全国CPI数据显示,猪肉价格环比降2.1%,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同比增12.5%,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

随着气温降低,元旦、春节临近,市场备货需求预计会有所增加,从而对猪肉价格形成利好支撑,但目前能繁母猪产能仍然呈现增加态势,生猪供应相对宽松,预计1月份猪肉价格小幅震荡,涨跌变化不大。

三、鸡蛋价格呈先降后涨波动走势

2014年大范围禽流感导致蛋鸡被大量捕杀、饲料价格上涨,推动蛋价涨至最高点。2015年和2016年,随着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养殖户增加补栏,蛋鸡存栏量和产蛋量得到提升,鸡蛋价格不断下降,2017年鸡蛋价格达到近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经历3年下滑后,开始出现供小于求局面,2018年和2019年蛋价逐步回升。2020年随着补栏扩栏效果逐渐显现,价格小幅下降。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产能下降、消费增加,鸡蛋价格再次上涨到历史高点。2022年蛋价维持高位震荡。2023年全市鸡蛋价格随供需结构变化呈波动下行走势。

今年,全市鸡蛋供应总体充足,受需求影响,鸡蛋价格总体呈先降后涨波动走势,均价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1月2月,在产蛋鸡存栏量环比增加,春节前鸡蛋市场备货充足,食品企业及商超备货积极,居民采购需求逐步提振,春节过后,终端消费进入淡季,鸡蛋价格下降。3月4月,随着学校开学、企业节后复工,市场补货需求有所改善,养殖端扛价惜售情绪较强,带动鸡蛋价格小幅上涨,此轮备货结束后,市场需求回落,4月下旬蛋价已降至相对低点。5月6月,下游市场开启新一轮集中补货,市场整体需求提升,带动鸡蛋价格连续上涨。7月8月,在供应缩减、需求拉动的情况下,全市鸡蛋价格持续上涨。供应方面,在产蛋鸡存栏量下降,加上炎热天气下,产蛋率降低,鸡蛋供应持续偏紧;需求方面,受暑期消费提振,消费转旺预期增强,贸易商、食品企业备货需求增加,且受猪肉、蔬菜价格普遍走高影响,鸡蛋替代消费作用增强,鸡蛋价格持续震荡走高。9月份,随着天气转凉,蛋鸡产蛋率逐步改善,市场供应稳中有增,中秋及国庆备货对需求仍有一定支撑,鸡蛋价格达到全年最高点。10月气候适宜,蛋鸡产蛋率处于较高水平,市场供应充足,随着采购量下降,鸡蛋价格震荡下降。11月初,受“双十一”活动影响,下游贸易商采购量增加,鸡蛋价格小幅震荡上涨。12月份,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蛋鸡产蛋率略有降低,且养殖端或陆续淘汰前期压栏的大日龄蛋鸡,或使得鸡蛋供应量增加有限,全市鸡蛋价格持续震荡,以稳为主。

据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鸡蛋批发均价同比降9.6%。12月份鸡蛋批发价格环比持平,同比增2.2%。2024年全年鸡蛋零售均价同比降8.0%。12月份,全市鸡蛋零售价格环比增0.2%,同比增1.6%。据12月份全国CPI数据显示,鸡蛋价格环比增0.2%,与全市持平;同比降0.1%,低于全市1.7个百分点。

后期随着春节临近,市场消费逐步回暖,鲜鸡蛋需求预期增多,鸡蛋礼盒的销售热度逐步升温,对鸡蛋价格的拉动作用也将显现,但鉴于当前规模养鸡场鸡蛋供应充足,蛋价或偏强调整,蛋价或再次回调,预计一月鸡蛋价格或窄幅偏强。

商务预报移动客户端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下载商务预报APP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预报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要断章取义,并请同时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预报”。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来源:XXX(非商务预报)”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