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社会消费品市场运行逐步加快恢复。各项指标与上年同期比较虽有所下降,但与一季度环比大有增长,显示出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我区复商复市的一系列举措作用明显,市场反映积极,消费信心恢复。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受疫情重挫的商贸流通业要全面实现正增长,尚需一段时日。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1-6月,全区(区本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同比下降7.8%,降幅低于全国(-11.4%)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5%)0.3个百分点,与全市增速持平,增速居全市第二,总量居全市第一。其中,限额以上单位6月当月实现零售额1.9亿元,同比下降6.2%,降幅较5月收窄6.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6月累计实现零售额11.3亿元,同比下降13.3%,降幅较1-5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按经营所在地分,全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7.4%,降幅较1-5月份均收窄2.7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全区商品零售同比下降7.5%;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1%,降幅分别较1-5月份收窄2.6和2.8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总量降幅持续缩减,市场环境边际改善。随着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复商复市有序推进,消费市场逐步回温解冻。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幅较1-5月和一季度分别收窄2.8、4.9个百分点。纵向看,消费总量降幅在探底后持续缩减,市场曲线呈现由降趋平态势。
(二)生活消费需求旺盛,食品零售平稳增长。1-6月,全区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完成零售额7.2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粮油类增长13.3%。作为刚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在疫情下保持旺盛,推动食品类零售实现稳定增长。
(三)餐饮消费逐步复苏,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复商复市后,一系列刺激政策相继落地,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伴随疫情防控态势趋稳等因素叠加影响,餐饮需求开始升温。二季度以来,消费者恐慌情绪逐渐修复,行业内多家企业在政府组织下,采取发放消费券、组织促销活动等方式,带动消费2亿元,有效提振了消费市场。1-6月,全区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0%,较1-5月收窄2.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4.9个百分点,市场环境有所改善,消费动能持续增强。
(四)线上销售表现活跃,网络零售规模加速壮大。受线下渠道萎缩影响,部分消费需求向线上迁移,网络消费逐步成为增长主动力。随着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社群电商等线上消费场景持续走俏,区内传统企业加速布局线上业务,叠加产业政策刺激效应,网络零售呈现显著弹性增长。上半年,全区完成网络零售额3.93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较一季度提高4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网络零售额0.18亿元,同比增长14.7%。
(五)防疫需求成为热点,医药消费迅猛增长。受新冠疫情蔓延刺激,居民应激性情绪持续扩散,防疫健康类消费需求快速升温。在应急性、储备性消费双重带动下,医药类消费迅速走强,上半年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消费实现零售额0.18亿元,同比增长92.4%。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实体零售由负转正压力尚存。当前,国外疫情扩散态势不减,国内疫情反弹压力增加,疫情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实体零售施加负面影响,消费持续增长阻力明显。同时,经济下行效应逐步传导,叠加物价上涨和地坪、人工等成本因素,企业和个体商户经营困难尚存,市场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对实体零售扭负为正带来较大压力。
(二)住宿餐饮业短期内难以恢复。疫情高压态势下,一季度住宿餐饮企业基本处于停业闭店状态,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资金周转困难,业绩遭受重创,常态化营业内生动力不足。当前,大中型餐饮企业上座率尚未恢复正常水平,餐饮收入不足;人员流动性差,客房入住率不高,住宿企业营收有限,行业短期内恢复常态难度较大。
(三)石油和耐用品零售额有所下滑。受多种因素影响,家电类、石油商品类消费相对疲软。上半年,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中石油广安销售分公司上半年实现零售额7.6亿元,同比下降12.6%,降幅与1-5月份持平,较1-4月收窄3个百分点,零售规模增长缺乏空间;限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亿元,同比下降8%,降幅相对突出。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积极稳固消费空间,保障市场基本面。一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持续开展援企纾困工作,降低市场主体营商成本,坚决稳住限额以上企业基本盘;适时出台刺激消费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协会统筹力度,有序组织多种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进一步回补。二是落实抓细各项防疫措施,做好经营场所、设施设备、从业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营造透明舒心购物、餐饮消费环境,保障居民无忧消费。三是因时因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营商环境优化和制度松绑,推动会展经济、地摊经济、夜经济等业态提质扩容,倡导民间营商模式多元自主发展。城管、交通等部门要更加积极有为,做好引导规划,营造有序高效经营空间,激活消费市场。
(二)加大稳岗增收力度,提振社会消费能力。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严重,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减员缩支现象普遍,赋闲劳动力增多,居民收入池增长空间变窄,全社会消费能力随之受限。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就业对接、创业补贴等工作力度,灵活增补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帮助低收入群体稳岗增收,让居民收入来源有保障,市场重返活跃有动力。
(三)着力培育消费新动力,形成更多市场增长极。一是加强消费载体建设,通过新增商业综合体、高品质步行街,引进知名品牌体验店,改造升级小商品集市、传统商超、农贸市场等,同步推进停车场、夜间照明、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消费供给,激活存量需求,引导中高端消费回流。二是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推进龙头企业试点示范,深化直播、短视频等创新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零售等新模式新平台。支持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品牌化连锁经营发展,促进消费品降价提质,繁荣社区消费场景。三是实施冷链物流体系补短板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鼓励鲜活农产品县域内流通;推动农副(加工)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商超,壮大农产品本地消费市场。大力推进快递进村和家电下乡行动,提质升级乡镇市场和全域乡村旅游,促进城乡消费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