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8月份市场整体果品交易量同比下降0.58%,交易额同比上涨5.55%。1-8月份累计交易量同比下降2.13%,交易额同比上涨7.48%。
8月,国产水果交易量同比下跌0.87%,交易额同比增长2.82%,均价为4.59元/斤,同比增长3.61%。整体数据上看,8月份交易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由于西瓜的基数较大,其增长值拉平了其他果品的下降幅度,细分来看,大部分果品的交易量都是呈下降趋势。受闰月和节气影响,部分果品市场供应不足,石榴类、柿类、猕猴桃类、桔子类、甜瓜类、柚子类等品种,交易量同比分别下降53.01%、49.69%、45.51%、19.01%、17.65%、14.62%。葡萄类受到地产果品上市冲击,市场份额被挤压,交易量同比下降10.09%。梨类、苹果类等大宗水果因清库存进度较为顺利,货主惜售情绪加重,交易量同比分别下降23.94%、11.18%。香蕉类由于市场规则调整,签单周期拉长,经营户为保障货源稳定,备货积极性显著提升,交易量同比大幅度增长113.61%;李子类进入交易高峰期,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交易量同比增长26.72%,成为拉动整体交易量持平的重要补充。
8月依旧暑气未消,与7月果市的构成差异较小,国产果品交易量前三位依旧是西瓜类、哈密瓜类和桃类。回溯7月,这三类果品交易量均呈不同程度下滑,而8月高温天气占比提升,西瓜类交易热度显著提升,交易量同比上涨38.34%,其中8424占比71.5%,同比增长58.27%,甜王占比17.3%,大幅增长98.66%,硒砂瓜规模同比下降48.64%,规模占比不到5%;而哈密瓜类交易量同比微增1.05%,桃类交易量同比小幅下降0.61%,算是基本止住了跌势。
地产类交易量攀升到第四,不过整体交易量同比却下跌17.77%,核心原因在于主力品种阳光玫瑰。地产阳光玫瑰交易量占地产总交易量的71.5%,但交易量同比下降了30.32%,直接拉低了地产水果整体交易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地产梨表现亮眼,交易量同比激增105.17%,一定程度缓解了地产水果下降的颓势。
8月份是新疆果品的丰收之月,当月的交易表现很大程度影响9月的高峰上限,哈密瓜作为传统的大宗水果当月也是积极上市,交易量同比上涨1.05%,均价为2.68元/斤,同比上涨3.47%。尽管从数据层面看,今年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需注意的是,去年哈密瓜交易量已较前年大幅下降21.47% 。 这意味着,今年的“持平”并非回暖信号,实则是延续了此前的市场颓势,若该态势长期持续,行业回暖难度较大。当前场地上的哈密瓜主要是来自新疆、甘肃、宁夏三大产区,其中新疆产区占比约四分之三,是哈密瓜的绝对主力。具体到主要品种,表现呈现明显分化,金色年华、晓蜜交易量同比分别增长70.04%、42.98%;西州蜜、八六王交易量同比分别下降41.28%和20.33%,表现相对承压。哈密瓜当前的发展困境,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是受到消费降级的大环境冲击,市场需求端活力不足;二是规模化管理模式下,产品附加值挖掘不够,导致核心竞争力偏弱;三是庞大的种植规模引发的行业内卷,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其包装风格多年来固化严重,在现代化消费场景与审美趋势下,显得“陈旧”和“老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哈密瓜作为西北部地区产业振兴的核心果品,承载着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李子类则是西南地区农业转型的关键经济型作物,尤其以云贵川三省的青红脆李最具代表性,在屏山、达州、汶川、茂县等地,青红脆李早已形成地域名片,市场认可度颇高。青红脆李的品种丰富度与季节关联性较强,以四川一带5-9月上市周期为例,有五月脆李、茵红李、红脆李、青脆李等先后接力供应,保障了市场的持续供给。近年来,四川青红脆李产地通过系统性升级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引进新品种、发展理念、农业政策、农技推广、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品牌营销等多维度综合发力,全面提升青红脆李品质,产量也稳步提升,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8月份青红脆李交易量同比增长21.84%,均价为5.84元/斤,同比上涨60.44%,“量价齐增”的亮眼答卷也印证了转型成效。除青红脆李外,其他产区和品种交易表现冷暖不一,陕西的黑布林、红皮李、千味红等,交易量同比分别下跌31.38%、36.01%、67.6%,行情承压,六月紫、美一李逆势增长,交易量同比分别增长6.3%和69.6%;贵州蜂糖李的热度持续攀升,交易量同比增长64.38%,福建的红心李交易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5.37%,芙蓉李则因去年基数较小,同比大幅增长734.3%。
在8月大部分果品交易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价格上涨已成为市场普遍趋势。据统计,嘉兴水果市场8月果品平均价格为6.86元/斤,同比上涨6.19%,整体呈现 “量减价增” 的运行特征。细分品种中,时令水果是拉动整体果价上涨的核心力量,多个应季品类价格涨幅显著,石榴类、桃类、李子类、柿类、柚子类、枣类等均价分别为6.84元/斤、5.01元/斤、5.55元/斤、4.96元/斤、5.57元/斤、8.89元/斤,同比分别增长44.61%、33.24%、28.47%、20.68%、10.3%、4.59%,这些时令水果凭借应季属性与市场需求支撑,成为本月果价走高的主要推力。此外,非时令的大宗及特色果品价格也同步呈现增长态势,苹果类、猕猴桃类、圣女果类、桔子类、梨类价格分别为5.61元/斤、6.91元/斤、6.65元/斤、4.95元/斤、4.15元/斤,同比分别增长25.5%、14.21%、10.83%、10%、6.96%,进一步巩固了8月果价普涨的市场格局。
二、精品水果差异化显著 多因素主导行情走势
8月,进口交易区整体呈现“量稳价升”的基础态势,交易量同比微增0.32%,交易额同比上涨8.46%,均价为13.73元/斤,同比上涨8.11%。不过具体到各核心品类,受气候、政策、竞争格局等多重因素影响,交易表现与价格走势分化明显。
榴莲市场交易逐步进入正轨,整体交易量同比增长7.59%,均价为18.25元/斤,同比下跌9.16%,呈现 “量增价减” 特征,核心原因在于主产区供给端的差异影响。泰国榴莲受气候异常影响,泰国东部、南部及其他主产区榴莲质量稳定性下降,虽然整体产量有所上升,但品质波动叠加同时采购渠道增多、内部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承压,泰国榴莲交易量同比增长33.39%,均价为20元/斤,同比下跌5.93%。而越南地区受土地污染等问题影响,产品通关合格率下降,直接制约了市场供应量,交易量同比下降9.19%,均价为16.42元/斤,同比下跌14.39%,量价双降态势显著。
龙眼为了赶在9月初通关政策变动前完成出货,8月龙眼集中放量,推动交易量同比大幅度增长59.96%,但短期内供给激增也拉低了价格,市场均价为7.28元/斤,同比下跌15.55%,呈现 “以量换价” 的短期交易特征。
尽管今年山竹整体丰产,但品质稳定性不足,且后期出现倒挂现象,导致山竹下市时间较去年提前,受此影响,山竹交易量同比下降83.92%,均价为12.1元/斤,同比下跌15.68%,量价跌幅均较为突出。
火龙果内部竞争加剧影响,部分商家为控制流通成本,增加了海运运输比例,但海运时长较长导致火龙果品相不及以往,同时中高端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放缓了销售速度,双重因素下,当月火龙果类交易量同比下降13.44%,不过成本压力传导至终端,市场均价为3.12元/斤,同比反而上涨37.18%,呈现“量减价增”态势。
受益于其他高端进口水果的市场冲击,定位中低端、价格亲民的菠萝蜜成为消费替代选择。数据显示,当月菠萝蜜类交易量同比大幅增长155.31%,但受“以价换量”策略及成本影响,市场均价为4.41元/斤,同比下跌29.1%,成为8月进口水果中交易量涨幅最显著的品类。
三、新疆西梅批量上市 产销联动价格上涨
为激活市场活力、拓宽新疆西梅销路,7月13日和8月19日,喀什产地两次举办西梅专场推介会,通过精准对接供需为市场注入流量,有效提升新疆西梅的市场关注度。进入8月,作为精品水果代表的新疆西梅迎来全面上市期。据统计,当月新疆西梅呈现“量减价增”的显著特征,交易量同比下降9.15%,市场均价为18.72元/斤,同比大幅增长65.66%。行情变动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供给端的结构性变化。今年伽师县等新疆西梅主要产区,在生长关键期遭遇大风天气,导致西梅授粉率显著降低,最终造成整体产量下滑。供给收缩直接推高了市场端的成本基础,自新疆西梅上市起,产地收购价便持续维持高位,进而传导至流通环节,带动批发市场价格同步走高,形成产销价格联动上涨的格局。
下一步预测: 9月即将迎来国庆中秋双节的消费流量,市场内石榴、冬枣、蜜柚、秋月梨、青红脆李包括哈密瓜等都将达到今年的交易高峰。同时,苹果和梨也将进入采收季,加强果盘子的底蕴,而其他各类小品种也将积极上市,丰富果市,为节前市场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