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浙江商务预报

浙江省义乌粮食市场2025年7月运行态势分析

文章来源:义乌市商务局   作者:浙江省义乌市粮油储运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31 15:33:15

  7月烈日炎炎,义乌粮食市场在上级部门和集团公司指导下,市场运行呈现平稳态势,本月市场运行分析如下:

  一、市场情况综述

  1.市场基本情况

  义乌粮食市场于2009年1月开业,位于义乌城西街道西站大道777号,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商位共292间,并拥有占地21300㎡的铁路中转场地,铁路粮食专用线 331米,是集粮油批发交易、仓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浙中地区粮油集散地,省级市场运行重点预警点,是浙中地区最大的成品粮专业粮食批发市场。

  2.市场商位数量及经营主体情况

  市场确权商位292间,临时使用商位2间。经营主体86户。

  3.市场往年成交量及成交额数据

  2019年成交量达到峰值45万吨,成交额达到19.32亿元。受商品流通扁平化分流、直播电商网购业态冲击及新冠疫情等影响,2020年开始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出现缓慢下降态势,2020年成交量42万吨,成交额18.56亿元,同比2019年成交量、成交额分别下降6.62%、3.9%。2022年疫情结束后市场逐渐恢复正常,2023年成交量40.15万吨,成交额18.43亿元;2024年成交量达到42.17万吨,成交额18.62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5.04%、1.01%。

  4.市场主要经营品类及市场辐射范围

  市场为对外辐射型专业批发市场,主要经营大米、面粉、食用油、大豆、玉米、高粱、杂粮等品类,其中经营大米及面粉主体占比88%左右,产品来源以东北三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为主,江西、湖南、湖北为辅。东北三省产品以海运集装箱为主,主要路径从辽宁营口港→宁波港→拖车汽运到市场,周边省份以汽车运输,车型以半挂车为主。市场自开业以来稳定发展,经营户人数、成交量、成交额逐年提升。市场除供应本市外,还辐射到浦江、金东区、东阳、永康、磐安、诸暨、衢州、丽水等周边区县市。

  二、经营人员分析

  市场经营户共86户。经营户总体年龄较高,平均年龄为49岁,其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有15人;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有49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有22人。

  经统计,浙江户籍经营户共34人:其中义乌市户籍27人,市外省内7人。其余52人均为外省户籍。

  粮油行业经营户总体年龄较高,除去义乌户籍27人,多为外省人员,其中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户籍人员较多。粮食行业为微利行业且辛苦,经营户二代年青人较少愿意接班从事粮油行业,经营人员呈现年龄大、学历低、创业早、从业久特点,因此经营户整体学历较低。

  三、市场7月运行情况

  1.市场商位情况

  市场商位数292间,经营户86户,商位出租率100%。本月无转让商位。

  2.市场交易情况

  市场7月交易量26902吨、交易额11752万元、交易均价4.37元/公斤。相比去年同期交易量27085吨、交易额11932万元、交易均价4.41元/公斤 ,同比下降0.68%、1.51%和0.91%。相比上月同期交易量30780吨、交易额13524万元、交易均价4.39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交易均价环比下降12.60%、13.1%和0.46%。

  3.市场人流车流情况

  本月进场大车共计443车,同比于去年同期505车下降了12.28%,环比6月进场大车数515车下降了13.98%。日均人流量1600人次,呈现稳定态势。

  四、市场内主要交易品类运行分析

  (一)大米

  7月大米交易量17738吨、交易额为8517万元、交易均价4.80元/公斤,同比去年同期交易量17562吨、交易额为8347万元、交易均价4.75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交易均价同比增长1.00%、2.04%和1.02%。

  环比6月交易量21075、交易额为10035万元、交易均价4.76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环比下降15.83%、15.13%,交易均价环比增长0.84%。

  1.大米交易量、交易额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一方面夏季高温天国内大米市场开始进入传统季节性交易淡季,高温炎热天气抑制家庭和餐饮的口粮消费。进入7月份后,国内气温恒定30℃以上,终端大米消耗量呈现明显减量,大米购买力转弱,而作为大米消费大户的学校和学校周边餐饮业因学校暑期放假导致需求大幅下降,食堂用米减量更是为大米的淡季再度添加一抹“寒霜”,加上天气变热不利于市场储存,受此双重影响,7月大米交易相对有所放缓,交易量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替代品竞争加剧:伴随国内农副产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食物品类丰富多元化,消费者通过水果、肉类、杂粮等食用量增长,分流大米消费需求。酷暑高温,人们食欲降低,市场行情整体购销延续低迷态势,淡季走货压力依旧不减。伴随生活质量提高和减少主食消费控制体重的消费理念兴起,大米作为主食,在人们减少主食食量控制体重理念的下,出现消费的萎缩,使原本进入传统季节性淡季的大米市场更加举步维艰。

  2.大米交易均价同比环比上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一方面本轮米价上涨的核心推手是水稻收购价格的快速、显著上涨,带动大米价格上涨。今年南方早稻收购价格上涨,主要是因质量好于去年同期水平,抓紧收粮烘干后提价倒库,整体收购进度相对偏快。另一方面是基层晚稻稻谷余粮减少,部分存在惜售心态,粮源趋紧拉动大米原粮价格提高,米厂收货难度增大,部分提价促收,受稻谷到厂成本增加影响,导致终端大米小幅度价格上涨。

  (二)面粉

  7月面粉交易量7042吨、交易额为2217万元、交易均价3.15元/公斤,同比去年同期交易量7272吨、交易额2459万元、交易均价3.38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3.16%、9.83%和6.88%。

  环比6月同期交易量7056吨、交易额为2264万元、交易均价3.21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交易均价环比分别下降0.20%、2.08%、1.88%。

  1.面粉交易量交易额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面粉市场进入消费淡季,尤其随着学校逐步放假,面粉团体性采购需求减少,另高温天面粉消费端需求放缓,导致市场交易量放缓减少。另一方面7月持续高温天气,高温使面粉不易存储,对于市场经营户来说目前多以刚需采购为主。

  2.面粉交易均价同比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1.进入7月后,春季新麦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农户和贸易商为避免储存风险,多以低价加速售粮。各级储备轮换陆续展开,市场流通的粮源增多,供应增加对面粉价格形成了一定的压制。2.替代品方面,7月初中储粮投放大量进口玉米,价格与面粉的差距削弱了小麦饲用性价比优势,使小麦饲用替代量减少不,当前国内肉类供需平衡和价格行稳定,养殖企业维持现有养殖规模和无扩大产能意愿,养殖和饲料企业倾向于按需采购,对麦市提振有限,难以成为拉动小麦价格上涨的推力,导致当前面粉价格基本以弱态运行。

  (三)食用油

  7月食用油交易量280吨、交易额312万元、交易均价11.16元/公斤,相比去年同期交易量340吨、交易额362万元、交易均价10.65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同比下降17.65%、13.70%,交易均价同比增长4.79%。

  环比6月交易量290吨、交易额315万元、交易均价10.86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环比下降3.45%、0.83%,交易均价环比增长2.72%。

  1.交易均价同比环比上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原粮供应偏紧,全球大豆主产区南美产区受灾害减产影响,南美大豆减产使今年国际大豆供应呈现偏紧态势,带动食用油的价格大幅上涨。

  2.交易量交易额同比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一方面进入七月,天气已是高温模式,油脂走货开始逐步滞缓,恰逢现阶段油脂处于季节性消费淡季,经营户以刚需补货为主,缺乏备货动力,再加上天气高温不易储存,因此油脂交易量无明显上涨。另一方面三大油脂库存稳定,且国内新季菜籽产量稳定,购销接近尾声,市场供应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交易活跃度。

  (四)大豆

  7月大豆交易量625吨、交易额366万元、交易均价5.85元/公斤,同比去年7月同期交易量826吨、交易额455万元、交易均价5.51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同比下降24.33%、19.65%,交易均价同比增长6.19%。

  环比6月交易量751吨、交易额442万元、交易均价5.89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16.78%、17.29%和0.61%。

  1.本月交易量、交易额同比和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大豆销区市场处于半停滞态势,一是因为进入7月全国开启高温酷热模式,大豆制品进入消费淡季,大豆交易量大幅度下降;二是因为6月开始,受今年大环境低迷导致需求减弱,近期大豆市场购销清淡令大豆产区贸易商压力较大。大豆产区的农户基层粮源也不多,高蛋白好豆更加难找; 三是中美关系始终没有解决,国内消费低迷,目前国内大多半的中小型豆制品厂、作坊停产整改,下游采购量较往年同期大大减少。

  2.本月交易均价环比上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近期豆价因余粮减少而上涨。6月开始,2024年的国产大豆库存余量基本见底,存量偏少,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加上消费淡季需求疲弱,基层好粮较少,大库存的贸易商也不多,使得豆价在高位坚挺。

  (五)高粱

  本月高粱交易量393吨、交易额123万元、交易均价3.13元/公斤。同比去年 7月同期交易量384吨、交易额127万元、交易均价3.13元/公斤,交易量同比增长2.34%,交易额、交易均价同比分别下降3.15%和5.37%。

  相比6月交易量984吨、交易额303万元、交易均价3.08元/公斤,环比分别下降60.06%、59.41%和1.64%。

  1.本月交易量、交易额同比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市场高粱已过白酒制作时期,进入销售淡季。随着夏季来临,高温天气下游酒厂开工率下降,酒厂陆续歇伏,高粱收购积极性不高。东北产区多地基层余粮基本消耗殆尽。

  2.本月交易均价同比和环比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东北产区多地基层余粮基本消耗殆尽,且因高温天气进入销售淡季,持货商更是低价抛售,等待秋季原料提前采购需求,导致7月高粱价格下降。

  (六)玉米

  本月玉米交易量交易量824吨、交易额为218万元、交易均价2.64元/公斤。同比去年同期交易量701吨、交易额182万元、交易均价2.60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交易均价同比增长17.55%、18.51%和1.67%。

  环比上月同期交易量624吨、交易额165万元、交易均价2.64元/公斤,交易量、交易额环比分别增长32.05%、31.82%,交易均价环比下降0.18%。

  1.交易量、交易额同比和环比上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一方面玉米价格低于小麦价格,小麦饲用性价比降低,部分需求转向玉米。7月随小麦托市正式启动,玉米市场情绪升温,玉米交易量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稳定,且生猪存栏量供需平衡,玉米饲用量呈现稳定态势;玉米深加工版块产销稳定,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回升,推动玉米深加工原粮用量增长。

  2.交易均价同比上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市场交易价格,一方面,20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下降4.11%,供应减少拉动国际玉米价格上涨和对国内玉米价格行成有利支持,导致目前玉米价格同比上涨。‌

  3.交易均价环比下跌原因分析

  截至7月11日,进口玉米拍卖累计投放20-23年产美玉米110.5万吨,成交76.2万吨,成交率69%。在进口玉米压制下,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止涨转跌,玉米价格进入下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