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商业信息中心对14家重点汽车销售企业进行销售数据统计,并结合各品牌主机厂的营销推广工作形成2020年度浦东新区汽车销售业态经济运行分析。其中,涉及中德系品牌7家,(北京戴克)奔驰、(华晨)宝马、(一汽)奥迪、(一汽、上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斯柯达;中日系品牌4家,(一汽)丰田、雷克萨斯、(东风)英菲尼迪和(广汽)丰田;中美系品牌2家,上汽通用别克和林肯;自主品牌是上汽荣威新能源。
一、浦东新区重点汽车销售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全年样本监测点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近80亿元,小幅上涨
上海市浦东新区商业信息中心对14家汽车销售重点企业进行运营情况监测。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所有样本监测点累计实现销售额79.21亿元、同比涨幅1.40%(较2019年同比涨幅继续上涨,小幅增长61个基点)。其中,第一季度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06亿元、同比降幅4.13%,第二季度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1.36亿元、同比涨幅23.80%,第三季度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降幅12.38%,第四季度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19亿元、同比涨幅1.32%;从该业态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20年1-12月期间),销售额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12月的9.96亿元,销售额最低谷出现在2020年2月份的2.93亿元;销售额增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6月份的41.15%,销售额降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2月份的-31.62%;
2、全年样本监测点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量近3万辆,涨幅超一成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实现销售量28196辆、同比涨幅13.02%(较2019年同比涨幅有进一步的提升,大幅增加810个基点)。其中,第一季度累计实现销售量5471辆、同比涨幅1.02%,第二季度累计实现销售量6851辆、同比涨幅17.67%,第三季度累计实现销售量6366辆、同比降幅4.43%,第四季度累计实现销售量9508辆、同比涨幅34.90%,从该业态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20年1-12月期间),销售量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12月的4740辆,销售量最低谷出现在2020年2月份的1031辆;销售量增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12月份的72.80%,销售量降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2月份的-17.78%。
3、全年汽车销售均价进一步走低,价格日益亲民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销售车辆均价是28.70万元/辆、同比跌幅8.33%(同比降幅有进一步的跌幅,大幅下滑386个基点)。其中,第一季度销售车辆均价是28.85万元/辆、同比降幅7.95%,第二季度销售车辆均价是31.20万元/辆、同比涨幅5.29%,第三季度销售均价是29.22万元/辆、同比降幅8.26%,第四季度销售均价是25.52万元/辆,同比降幅21.24%;从该业态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20年1-12月期间),销售均价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4月份的32.97万元/辆,销售均价最低谷出现在2020年12月份的21.02万元/辆;销售均价增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6月份的10.09%,销售均价降幅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12月份的-36.06%。
4、全年浦东新区汽车销售情况分析
今年浦东新区汽车销售业态的整体表现为:销售收入和销售量有不同程度的涨幅,销售均价呈持续下滑的运行态势。通过对部分汽车销售企业销售负责人的访谈发现,浦东新区汽车市场运行状况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今年的国际A级车展在沪开幕。主机厂们动用大量资源鼎立支持、全力造势,销售企业则寄希望于借助今年的上海车展进行行业洗牌,争抢最大的蛋糕。2020年是上海车展举办年,这使得上半年上海本地汽车销售信息更加丰富,不少主机厂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球消费者更加全面地展示品牌研发实力、提升品牌价值、夯实品牌忠诚度,进而纷纷推出新车型、改款车型和概念车型前往参展。经销商们则忙于为自己引进的新车型和改款车型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同时也为清理国五Ⅱ标准的库存车型拿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折扣幅度,完成标准更新。
二是上海是国六B标准的试点区域、国五Ⅱ标准切换国六B标准迎来众多经销商们的挥泪大甩卖。为了在7月1日之前完成国五Ⅱ向国六B的环保标准转换,众多经销商们不得不再次加大力度促销来清除库存,今后国五Ⅱ排放标准的全新汽车将不能在上海全市进行销售。从访谈中得知,一些名气大、走量高的合资车、豪华车都已经顺利完成了标准切换,开始在上海销售新车型。进口车则完全不需要担心,而大部分自主品牌和中低价位的合资品牌则被这次清库存行动伤筋动骨。众所周知,八折以下的销售行为对销售企业的利润侵蚀非常严重,但各家经销商们都明白如果新车卖不出去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由经销商自我消化,提前开票然后以二手车的形式继续留在上海车市,但是这之后的过户以及销售工作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条路则更加悲壮,就是新车直接变成废铁,整车被迫拆成零件进入违法违规的销售渠道,显然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三是牺牲利润空间换来生存时间,经销商有苦难言。众所周知的是,大力度促销对企业利润的侵蚀非常严重,但各销售企业只有完成主机厂的销售任务才能拿回高额返点,以及从后端的增值服务中实现盈利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尤其是近年来各主机厂竞争呈现持续白热化的态势。各家都在不断地上马新基地,各种新建扩建只为激增产能追求市场占有率,向经销商不停压货就成了家常便饭。不少销售商都知道:“促销是主动压缩盈利空间无异于找死,可是不促销那就是眼睁睁看着资金链断裂无异于等死。”近年来,不少主机厂都积极上马新的生产基地、大力提升产能,规模化可以使得成本不断摊薄,同样也使得汽车销售价格一降再降、而传统豪车也跌落神坛、积极谋求国产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BBA站稳头部位置、名利双收,自主品牌被迫向二三线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发起猛攻。尽管今年整体车市全面遇冷,但是德系三强还是不出意料地实现了增长,继续扮演利润收割者的角色。受到严重影响的是曾经的人气王,如印度品牌的捷豹、路虎,韩国品牌的现代、起亚以及法国品牌的标致、雪铁龙和豪华品牌谛艾仕。如今,以比亚迪、吉利、上汽荣威和广汽传祺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凭借近年来的苦练内功、低价高配和发力新能源等战略,已经成功围剿了中低消费层次的市场占有率。诸如铃木退出中国微型车市场,福特、斯巴鲁、英菲尼迪和阿尔法罗密欧泥足深陷、苦苦挣扎,林肯、凯迪拉克、沃尔沃和讴歌等一众豪华品牌依靠大力促销换取市占率的现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持续上演。
五是市场对车型的态度出现剧烈变化,大获全胜和满盘皆输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不同于以往的“一招鲜吃遍天”,现如今各家主机厂要小心翼翼地研究如何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乘用车消费市场。目前,SUV市场已经初露疲态、但领先的主机厂不敢懈怠,只能不断加码巩固优势,因为连法拉利、兰博基尼和劳斯莱斯等超豪华车型都加入争夺战;虽说轿车市场回暖趋缓、但是由于先天基数大和受众面广的优势,也没有哪个主机厂敢轻视这个传统市场;MPV市场是现下最尴尬的一块细分市场。曾几何时,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带动下蓄势而发,但是近年来不断触底的出生率给了这块市场一个无比尴尬的回应;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国家监管和补贴政策日趋严格,使得门槛不断提升,不少先入者尚且因各种造假骗补贴被清算退市,后来者应该更加小心谨慎。
六是特斯拉国产化倒闭自主品牌背水一战,受制于新能源车型国家补贴大幅退坡、优胜劣汰势在必行、“混水摸鱼”者将不再有机会。在造车新势力发展之初,确实为沉闷的汽车行业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互联网思维、资源整合以及出色的融资能力,一度成为让人看好的企业。但是在一切归于沉静之后,有些跟不上这个行业发展步伐的企业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往往在出色的PPT,乃至许下的各种宏愿之后迟迟没有下文。在新能源汽车大潮的几年内,大量新造车势力涌入,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融资资金,但目前为止,仍有多家新造车企只公布了一个大体的计划,而量产车则杳无音信。从今年开始,大额的补贴退坡无疑对于新能源车企是一记重拳,而更加严厉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让曾经依靠补贴过活的低端新能源车企没有了生存的依靠,而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车企,其生存空间也将会越来越狭窄,最终沦为被淘汰的败者。当然,像某些起步较早的车企在这个时代中还握有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资源——“新能源生产资质”,而这也是众多造车新势力为了争夺市场必须要把握住的一项关键。我们不妨大胆预测,当在自主发展新能源道路上前行无望的时候,出售资质或为他人代工将会是这些车企最终的选择。再经过了多年的政策扶植和红利刺激,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残酷的淘汰赛环节。从今年开始,不少车企都处在被淘汰出局的边缘。不知在这场汽车市场的狂风大浪中,有多少企业能坚挺下去,又有多少企业以出局而终结。
七是沪牌难拍、养车成本激增和交通拥堵等造成消费者有车不敢买。沪牌相关政策的约束趋向严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担心购车后无法在约定的期限内拍得沪牌导致新车直接报废,退而选择先拍牌后购车,这也进一步遏制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尽管2020年5-8月份汽油价格一路下挫,但是“98#油频频突破8字头”和“欧佩克集体多轮次减产”的字眼儿还是在不停地触动着养车一族和观望群众的神经。而日渐拥堵的路况也促使不少消费者转而选择省心实惠的公共交通。
二、今年浦东新区各价位车型销售特点
1、30-60万元车型的销售额对企业贡献力度最大
从价格档次看,尽管高价车定位小众,但是对销售企业的销售额贡献力度却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0-6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额26.96亿元、同比降幅1.93%,贡献度达到34.04%、同比降幅3.30%,毫无争议取得2020年销售冠军;60万元以上车型实现销售额24.15亿元、同比增幅0.88%,贡献度达到30.49%、同比降幅0.36%,与冠军的差距不断缩小;20-3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额16.16亿元、同比降幅6.05%,贡献度达到20.41%、同比降幅7.23%,留在三甲军团毫无压力;10-15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额6.07亿元、同比涨幅29.42%,贡献度达到7.67%、同比增幅27.83%,紧紧咬住第四名;15-2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额5.41亿元、同比增幅20.76%,贡献度达到6.83%、同比增幅19.82%,排名倒数第三;10万元以下车型销售额仅为0.45亿元、同比增幅40.63%,贡献度达到0.57%、同比增幅42.50%,继续排名垫底。
2、20-30万元车型最受消费者追捧
从价格档次看,各销售企业所力推中高价位的车型由于质量更可靠、性能更优越和配置更齐全等诸多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0-3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量7507辆、同比降幅2.14%,贡献度达到26.62%、同比降幅13.29%,以明显的优势逆转30-60万元车型在全年确立了领跑地位;30-6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量7048辆、同比涨幅0.43%,贡献度达到25.00%、同比降幅11.03%,将年度销量冠军的宝座拱手相让;10-15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量6164辆、同比增幅42.65%,贡献度达到21.86%、同比增幅26.36%,排名再次毫无悬念地力压15-20万元车型,进入三甲军团;15-20万元车型实现销售量3755辆、同比涨幅29.13%,贡献度达到13.32%、同比涨幅13.85%,再次被10-15万元车型排除三甲军团;60万元以上车型实现销售量2962辆、同比增幅20.16%,贡献度达到10.51%、同比增幅6.16%,无奈再次被15-20万元车型逆袭,只好位列倒数第二;10万元以下车型仅售760辆、同比增幅34.75%,贡献度达到2.70%、同比增幅17.39%,排名继续垫底。
三、本月浦东新区各排量车型销售特点分析
1、2.5升以上车型的销售额对企业贡献力度最大
从汽车排量看,随着跨界类轿跑、全尺寸SUV和多用途MPV车型的持续热销,大排量车型销售额的贡献力度尤其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5升以上车型实现销售额40.47亿元、同比降幅12.70%,贡献度达到51.09%、同比降幅13.84%,取得三季度连胜之后,同样也是全年当之无愧的吸金王;2.0-2.5升车型实现销售额19.19亿元、同比增幅22.78%,贡献度达到24.23%、同比增幅21.15%,毫无争议位列第二;1.6-2.0升车型实现销售额15.17亿元、同比涨幅49.02%,贡献度达到19.15%、同比涨幅47.31%,排名稳居中游;1.0-1.6升车型实现销售额4.09亿元、同比降幅23.55%,贡献度达到5.16%、同比降幅24.12%,排名倒数第二;1.0升以下车型实现销售额0.29亿元、同比降幅50.85%,贡献度达到0.36%、同比降幅55%,排名继续垫底。
2、本月1.6-2.0升车型更受消费者欢迎
从汽车排量看,随着SUV在中国的持续热销,不少家庭从实用性、驾乘感受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考虑也比较热衷购买兼顾动力与油耗的中大排量车型。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5升以上车型实现销售量7678辆、同比降幅8.30%,贡献度达到27.23%、同比降幅18.96%,以较大的劣势失去最受车主喜爱的排量称号;2.0-2.5升车型实现销售量7165辆、同比涨幅19.96%,贡献度达到25.41%、同比涨幅6.32%,以182个基点的微弱劣势被2.5升以上车型逆袭;1.6-2.0升车型实现销售量8879辆、同比涨幅57.35%,贡献度达到31.49%、同比涨幅39.34%,直接从跻身三甲军团变成全年的销量明星;1.0-1.6升车型实现销售量4243辆,同比降幅7.11%,贡献度达到15.05%、同比降幅17.76%,排名继续倒数第二;1.0升以下车型实现销售量231辆、同比降幅40.77%,贡献度达到0.82%、同比降幅48.75%,排名继续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