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步行15分钟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而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使居民抬脚可达、抬眼可望、触手可及——不仅有满足基本生活所涉及的菜场、超市、便利店、快递站点等,还有教育、医疗、娱乐、健身、养老、政务服务等配套。
我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果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报记者实地走访,倾听建议,了解需求,连线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推进“生活圈”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
扩大服务“半径”
提升进阶 让“生活圈”成长为“舒适圈”
未来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生活新体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坚持“问需为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因城施策、一圈一策”原则,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方案提出,按照2024年底前不少于70%的地级市,2025年底前全部启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步骤,推动全区各地在主城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去年11月,自治区商务厅组织五市商务主管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赴杭州、西安、南京、成都等地调研,为宁夏全域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取经。
“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和座谈交流,更直观感受、深刻体会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服务保障民生、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各地在开展便民服务、升级商业模式、打造消费场景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自治区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负责人班艳蓉在考察学习中收获良多。
“必须把顶层设计与问需于民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结合各地实际,统筹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因地制宜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工作清单。”班艳蓉说。
据介绍,未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重点发展“一店一早”,如社区商店、早餐店,补齐“一菜一修”,如菜市场菜店、小修小补等,服务“一老一小”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型业态。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试点社区向多样化、高层次的品质提升类业态进阶。在培育社区商业与生活服务的基础上,逐步融入政务、文化、医疗、健康、法律等各类拓展性服务。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多元业态融合创新的便民服务体系。坚持业态提升、场景营造与地方记忆相结合,构建有烟火韵味的亲民惠民便民场景。
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全区全面铺开,未来各地将呈现各具特色的社区生活新场景。自治区商务厅将推动试点孵化培优,力促生活圈建设在五市高质量开展。支持银川市、中卫市深化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吴忠市开展自治区级试点建设,鼓励石嘴山市、固原市结合实际,尽快启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通过高位推动、建强机制、创新模式、发展服务共享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对准建设“圆心”
从心出发 “圈”住居民幸福感
目前,宁夏已经建成2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些“生活圈”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且随记者一起去探访。
枫林湾小镇:打造家门口的品质生活
在建发枫林湾小镇东门口的篮球场,记者遇到75岁的付金明大爷——每天来这里打篮球,是他的固定节目。
付大爷回家必经一条商业街,两侧是多层商铺,餐厅、药店、干洗店、幼儿托管中心、社区餐桌、图书借阅室、社区会议室等一应俱全。“住在这里生活方便,早晚去小公园散步,下午打球健身。还能跳舞、下棋、参加老年演出,我和老伴在这里养老很安心。”付大爷满足地说。
春节期间,住在枫林湾小区的影迷李子琪,在家门口就过足了电影瘾。一家影院在春节前期正式营业,与社区运营方邀请知名院线入驻投资,周边居民在此可享院线电影资源。
“枫林湾小镇,可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起笔描绘,从开发建设之初,即对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要求来规划设计,赋予社区型商业街区的基因。”枫林湾小镇项目总经理黄乐介绍,商业街地上地下建筑面积近8万余平方米,建成后,运营方枫林湾小镇项目办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引进餐饮美食文化类、生活配套、娱乐健身体验类商户65家、经营品牌80余个,将商业与便民需求精准对接,完善消费场景,打造家门口的品质生活。
建设之初,枫林湾社区商业街区按照辐射周边20万至30万人口的规模规划设计。“从地下公共车库的使用情况、餐饮店就餐群体分析和周末商业客源等数据看,非枫林湾小镇的居民占到50%以上,经过近三年的运营,现在商业街已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活动聚集区。”黄乐对照着电脑上密集的数据说。
兼顾商业和便民服务,是枫林湾社区商业街区打造的关键点。据介绍,枫林湾社区通过开发和拓展社群,组织举办城南惬意生活节、枫林晚市、乐堡啤酒节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营造夜间消费氛围,街区销售收入和客流量逐年提升。2023年,街区完成销售2.6亿元。枫林湾小镇商业街区成为银川城南区域集微旅游、文化、休闲、住宿、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商业项目,被自治区商务厅授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自治区级流通惠民项目—特色商业街改造提升项目”等称号。
清水湾社区:提供便民暖心服务
春寒料峭,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清水湾社区办公所在大楼,一个帆布门帘后,不停有居民进进出出,有人提着透着热气的盒饭出来,为这座略显陈旧的大楼平添几分烟火气。
到了中午饭点,食堂里座无虚席,老年人居多。有人自带餐具打饭,也有人买了盒饭回家吃。“这里的饭菜可口,量也实惠,我们两个人,一顿饭两荤一素一汤,15元。”74岁的陈志国老人与老伴,是这里的常客。从陈志国家到这里,步行可达。
穿过食堂侧门,进入清水湾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便您生活铺”的字样格外醒目。生活铺里,配钥匙、缝衣服、清洗锅底等“小修小补”的传统业态一应俱全。此外,楼里还集纳了“悦来悦兑”积分超市、共享自习室、共享茶吧、百姓健身圈、社区会客厅、奇遇科普室等功能室,大人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
清水湾社区管辖7个住宅小区,是一个集商业开发小区和拆迁安置区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现有居民近15万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需要立足实际,精准找到居民需求和社区治理之间的平衡点,兼顾便民与惠民,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清水湾社区副书记李小芳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服务短板,目前社区实现了办公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学习有去处,满足居民多种需求,提供便利的社区服务。
通福家园社区: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在金凤区通福家园社区,一张图片挂在醒目位置:图中,以该社区为圆点,向外画出辐射圈,清晰标明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内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精神文明专干杨静介绍:“我们每天对照着这张图查漏补缺,不断加密辐射圈内的服务项目和各类业态。”
经改造完善,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是通福家园社区的活动阵地,取名邻里中心,设有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早教中心、科普学堂、阅读自习室等,均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
刚刚过去的寒假,每天早上,邻里中心3楼都会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通福家园社区开设寒假爱心托管班,孩子们聚在一起朗读国学经典,尝试非遗手工制作。
“我一个人住,身体不太好,社区了解情况后,邀请我到邻里中心和老姐妹们一起唱歌跳舞,我感到生活更充实了。”通福家园社区居民马琴说,平日里在社区食堂就餐,还在社区看书、理发、听秦腔……社区整合功能室和活动场地,以“课程表”的方式管理实践活动,打造了一个设施“高颜值”、功能“接地气”、服务“送到家”的完整社区综合服务站,以“公益+低偿”的模式运行,努力构建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
“便民生活圈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提升品质消费,形成多业态聚集的社区商圈。”自治区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负责人班艳蓉介绍,当前,我区本着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推开的原则,结合城市改造和更新等项目,结合各地特色,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力求“一圈一策”“一街一品”,已建成25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样板便民生活圈,逐步摸索业态引领消费创新、品牌创造多元价值的路径,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倾听居民心声
增加“小修小补” 升级智慧功能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目标,是使得每种业态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动态调整,使种类、面积、位置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相匹配。
虽然每个社区实际不同,居民人群不同,但是否让居民满意,是衡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效始终不变的“金标准”。问需百姓,记者在走访中听到了不少建议。
70岁的王大爷家住银川市兴庆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王大爷发现,过去在街头随时能找到的“小修小补”很少见,家里的物件坏了、破了无处修补,只能丢弃。一直很节俭的王大爷建议,能否把这些消失的小摊安置在需求最为集中的社区,既给这些老手艺人找到落脚点,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建议由社区牵头,将修鞋、开锁、配钥匙等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引入,规范经营,也更加方便老百姓。”王大爷建议。
家住银川市金凤区怡馨园的周桂芳建议,现在家门口的超市比较多,但社区周边的早市、农贸市场、菜市场却越来越少。“希望社区周边能多一些菜市场、小摊,让购物有更多选择”。
“现在,社区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但不能只有高大上,少了接地气。建议今后多兼顾不同收入群体的社区配套和服务,体现公益和惠民,降低生活成本。”家住贺兰县的居民齐欣说。
“90后”郑子阳对社区数字化建设更感兴趣。他提议,“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还要加强智慧建设,在社区周边聚集各种服务,建议社区引进小程序技术应用,方便居民线上下单实现就近配送,享受掌上便民服务。
由此可见,居民对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记者发现,对于很多市民来说,15分钟路程,意味着行动成本的降低,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相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便利服务,将为更多居民带来舒适、便捷、温暖的城市生活体验。